我与世界乒乓冠军之缘—李家麟
以文会友,喜欢琴棋书画球乃是我的爱好。从小至今,在我众多的兴趣爱好莫过于玩乒乓球。
起初,我在石库门院子里的洗衣板上 ,后来,进展到学校里的乒乓台上 ,往往挥汗奋战,玩得不亦乐乎,一直发展到在社区、单位、机关、报社等地方参加各类乒乓比赛,相继获得长桥街道居民男子单打第二名、徐汇区大手牵小手乒乓比赛第五名的好成绩,成为徐汇区长桥街道首任乒乓队长、被评为区和街道优秀体育活动指导员。
我的写作的经验是;“在参与活动中,找新闻题材“。记得20年前,我在南市区敏芝乒乓房打球,有幸邀馆主郑敏之进行交流互动。当我获悉这位当年闻名中外的世界女子双打冠军,有位九旬父亲,竟然在社区义务教百姓英文之事。顿时,引起我肃然起敬,连夜起草文稿,结果被刊登于上海老年报。富有孝心的郑敏芝非常高兴,特地赠我一张免费打乒乓的嘉宾卡以此表示答谢。
回忆2002年 ,我参加新民晚报杯首届千人乒乓赛,在高手林立的四轮淘汰中 ,获32名进16名。就在比赛结束,作为参赛者代表,我有幸和主办的乒乓馆长、原世界冠军张德英,对抽达20余回合,她当场赞我说“你的基本功不错嘛“。后来,我去红双喜乒乓球公司柜台换胶皮,还有幸遇到奥运会乒乓比赛新科状元、青年世界乒乓冠军马龙、丁宁下基层乒乓球公司展演 ,就在休息间隙,我分别与他们过了对抽、对推、对攻的互动之瘾。
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网络微信仿佛是桥,又使我和世界冠军庄则栋结了缘。起因是我写了一篇《与乒乓球结缘》的随笔文发在网上,不料,竟被庄则栋在百度网上浏览,他主动和我加微信友,赞我写得好。他还向我倾诉自己怎样在改革中 ,被我国领导人批准,领到首个中外结婚证书的感触;讲述他为何多次谢绝日本乒协领导出高额工资聘他出国当国家队教练,而宁愿在北京少年宫默默无闻培养青少年爱国之心的故事细节。让我尝到“秀才不出门 ,全知天下事“的网络交友和采访报道的新滋味。
在徐汇区文化局非遗办兼中国文化报上海记者站记者岗位上退休后 ,我荣幸地被上海梅陇文化馆瞿一冰馆长聘为《凌云梅梅文报》编辑 ,有幸采访前来文化馆考察参观少儿乒乓站的国家乒乓队总教练施之皓等冠军,抓紧机会向他请教乒乓球技艺,施之浩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的精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更为有味的是,共同的国球爱好 ,使世界冠军王励勤和北京的国家队总教练刘国梁在百忙后的晚间,竟然也曾来百度网浏览过我撰写关于国球故事的网络文章。
从而,使我领会中国乒乓之所以经久不衰 ,归结为我国的世界乒乓冠军们那种深入民间、善接地气和“爱拼就会赢“的时代精神 ,时时刻刻勉励我以球会友,强身健体。
就在我的引导和感染下,女儿从对打乒乓一窍不通,手把手地教她,培养她成为长桥街道青年乒乓赛第二名 ,名副其实的“三好”学生。11岁的外孙从读小学一年级起,也在我启蒙指导下 ,现在进而跟世界冠军邓亚萍的退伍国家队友馆长刘教练进修乒乓技艺 ,如今,我们三代同堂都爱乒乓健身,成了中国世界冠军们的铁杆粉丝。
实践不断证明:“爱乒就会赢“人生哲理。热爱世界运动之最的国球使我们成长,世界乒乓冠军的拼搏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李家麟文艺写于2022年9月18日
--------------------------------------
推送:李金标